春风习习,杨柳依依。4月2日,走进湖北蕲春县蕲州镇雨湖社区,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,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房屋,村组湾落祥和喜庆,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。
雨湖又名御湖、“王宣湾”,后发展为雨湖社区。早在明末清初,“雨湖渔舫”便被称为“蕲阳十景”之一,名冠吴楚。近年来,该社区在党支部强有力的领导下,立足生态优势,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,村民的生活品质连年攀升。
退出“江湖”兴产业
漫步在雨湖沿岸,远山如黛、近水含烟,湖面上碧波荡漾、渔船点点,偶有飞鸟轻掠湖面,好似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。
据悉,雨湖社区位于蕲春县蕲州镇南郊,地势平坦,西望长江,三面环湖,拥有山林649亩,水面3900余亩。雨湖人世代倚水为生,以渔为业,是该县唯一的渔业专业村。
“雨湖有着‘有雨湖不下西湖’的美誉,在我眼里,她比西湖更美!”社区妇女主任胡春晓自信满满道,“民间传说,御湖乃皇帝尝过雨湖鲫鱼所赐名,后取其谐音为雨湖。”
雨湖耕地面积有限,却盛产鱼、藕,水产以自然孵化、捕捞为主,以鲫鱼、九孔莲藕为最。该社区以传统渔业为衣食之源,渔业养殖属人放天养,一直延续传统的渔业捕捞方式。
2009年,该社区成立了雨湖渔业专业捕捞合作社,下辖40个捕捞小组,共有作业船舶300余艘,作业人员800人。至此,雨湖已从一个昔日的王宣渔业互助组,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专业捕渔村。
随着长江禁渔和渔民退捕,该社区渔民逐渐上了岸,164艘渔船退捕。该社区渔民凭借着传统手艺,生计从捕鱼,变成了养鱼、卖鱼、护鱼……虽然依旧“靠水吃水”,但“吃法”变了,“饭碗”换了。
如今的雨湖,打造了淡水渔业捕捞品牌,拥有远近闻名的专业捕捞队伍,推广生态科技养殖,做活渔业养殖文章。社区渔民靠着过硬本领,为规模化鱼塘提供捕捞服务,拥有围网、飘网、磁网等国家允许使用的专业捕渔用具,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,年捕捞务工收入3000余万元,渔民年人均收入4万余元。
一手抓社区治理,一手抓产业振兴。近年来,该社区依托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,走“支部+合作社”的产业发展之路,引领社区种植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。2022年,该社区年产淡水鱼280余万斤,莲藕47余万斤,龙虾1500余斤,年养殖业产值1400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。雨湖水产品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《无公害水产品认证证书》和《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证书》。
暖心小事践共富
沿着雨湖文化广场前行百余米,便是社区新建的“共富工坊”。走进厂房,40余名村民正在流水线上,忙着对耳机进行焊接、分拣、装盒、复检等多重工序。
2022年,该社区盘活400平方米废弃厂房,通过“社区党组织搭台、党员志愿者参与”的模式,打造“共富工坊”。社区书记王刚主动对接人社部门了解就业信息,听闻汇蓝电子公司需要外扩,就多次登门洽谈,开出“降低场地租金,减免水电租金”等优惠条件。通过深化村企合作,将雨湖老苎麻厂废弃厂房租赁给汇蓝电子公司,用于开设新的生产车间,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。
“丈夫在外务工,家里两个孩子患有听力残疾需要人照顾,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听说成立了共富工坊,就来报名了”该社区居民叶金金说,“工坊工资采取计件制,还可以外发加工,管理人性化。”
“共富工坊”在社区的牵头带动下,链接企业资源,通过企业出单、工坊接单、居民做单,实现良性循环。目前,“共富工坊”已为社区创造就业岗位40余个,解决26人就业难问题,每人每月可获得3000余元的稳定收入。
群众利益无小事,为民服务见初心。雨湖社区水域面积广地势低,湖边村居多。一遇汛期,雨水汇入大湖,如果不能及时排出,被淹倒灌就险象环生。
社区“两委”在入户走访过程中,了解到群众的实际困难,集思广益一致决定开展雨湖闸口改造。2022年12月,该社区主动对接县直相关单位,通过实地测量、专家论证,制定项目设计图。社区“两委”和施工方抢抓有利天气,开启“白+黑”“5+2”的工作模式,仅用2个月时间便完成了雨湖排水闸升级改造项目,包含增加电动闸门、加固拦水堤坝、增加防护栏、硬化约150米闸口通道等工程,开创了该镇民生项目推进“加速度”。
“排水量提升3倍,极大地底提高了汛期排水排涝的效率。”社区副主任王鹏飞介绍,项目完工后可改善雨湖周边6个村的排涝问题,受益农户近5000人。
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。2022年,该社区先后完善村容村貌、道路交通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,投资20万元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法治小广场,投资30万元清理花坛、改造排水沟、增加绿化带、加装竹栅栏等,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,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,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。
乡村振兴惠民心
仲春时节,万物葱茏。位于社区中心的雨湖文化礼堂,人来人往,每到节假日,乡贤能人和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前来感受雨湖渔业文化。
雨湖文化礼堂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,是弘扬文明乡风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。该社区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,投入资金80余万元,将闲置的老礼堂进行维修升级改造,巩固党小组活动阵地,并融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老年活动中心及村史馆等功能,设置了党员教育、渔业文化、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展厅,打造出一处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活动中心。
如今,这座占地500平方米,皆由木头搭建而成的“老建筑”重新焕发生机,成为村民们开展文艺文化活动的绝佳场所。
建设幸福家园,个个都是主人翁。在改造雨湖大道沿线道路的时候,居民主动将道路两旁的杂草和菜地清理退出,将货车和船只停放到指定场地,并对沿线破损缺失的路缘石和破损花坛进行补修;美化土背山两侧围墙时,村民们因地制宜,加装180米竹栅栏,粉刷老苎麻厂围墙……昔日的旱厕、荒草地上建起了菜园、果园、花园等一个个漂亮的“小三园”,身边的这些“微景观”,让幸福滋味在群众身边触手可及。
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、共建共治共享”。近年来,该社区创新实施“1+5+S”工作模式,构建起完备的社区治理体系,创新了“党总支+党支部+党小组+党员中心户+微管家”的五级联动组织,掀起了“忠心党员当先锋、知心代表聚民意、热心乡贤来助力、贴心社工送服务、暖心老王解忧愁”热潮。
在具体路径上,社区依托“党建+数字乡村”平台,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智慧党建”“AI监控+高效治理”“云广播+乡风文明”乡村治理新模式,通过数字科技赋能,拓展了村民在线议事、在线监督渠道,实现党务村务、监测采集、统计查询、监督管理等事务“线上运行”,社区所有交通要道、池塘、广场、店铺等重点区域都得到了全天候、立体式监控,应急广播有效对接到村组。
“芦荡归来舟满系,推蓬就卧月光中。”李时珍所撰的《雨湖渔舫》,描写的正是奔波忙碌过后,雨湖人独享的那份恬静与安宁令人神往。
如今的雨湖,青山为伴,绿水相依,人居和谐,幸福小康。先后获评“省级五好村党组织”“省级宜居村庄”“市级生态村”“县综合实力十强村”等诸多荣誉称号,成为蜚声鄂东的明星村幸福村。
来源:蕲春县委宣传部 沈娇 张聪 吕雷 陈钰
2月26日晚,市委市政府以视频会形式召开招商引资工作攻坚大会。县委书记胡安元,县委副书记、县长陈丹在市主会场参加会议,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蔡寿益,县政协主席李国忠在蕲春分会场收看视频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