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,素有“中国再生稻第一村”之称,“吨粮田”在这里随处可见。
秋风起,稻穗黄。站在千亩再生稻基地旁,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党支部书记管杰对今年的丰收胸有成竹。
“酒铺的田俏得很,根本不存在撂荒的问题。目前国家在强调粮食安全生产嘛,我们村绝对没有给国家拖后腿。”
话说得这么绝对,管书记是有十足把握的,因为酒铺村随处可见的“高产田”就能有力地佐证此话不虚。
采访当天,有一群年轻人看起来比庄稼人还要忙碌。沉浸在清新的稻香中,他们除了动手,更要动脑。
“这个品种是‘旱优116’,我们正在测成熟期的样品。现阶段每天最重要的任务,就是给各种样品量株高、测重量、数穗子。”
在华中农业大学再生稻蕲春创新基地的样品处理间,只见一个女同学正埋头用尺子测量稻谷的长度,手边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一整页数据。
她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,这两年在酒铺村做再生稻相关的课题研究。与她一批驻村的共有13个学生,其中硕士9名、博士4名。
再生稻,顾名思义就是“割了还会长的水稻”,利用收割后的稻桩继续发苗长穗,种一茬收两茬。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的水稻种植模式,它为光温条件“一季有余、两季不足”地区提供了粮食增产新方案。
“我们这片土地是低洼地,以前经常被淹,如果不种再生稻而是种双季稻的话就会很吃力。过去一直在种一个叫 ‘马协63’的品种,它又叫‘抗虫稻’,头一季种下去也不用打药,虫子都不吃。”本以为这会是个颇得人心的品种,谁知管书记却说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品种有问题,“虫子都不吃嘛,人怎么能吃?确实不长虫,可它也不长穗啊。产量很低,头茬能产个千把斤谷子,再生季就可怜得很,一般只能产两三百斤。而且,它味道不好,价格就不可能高了。”
1998年出生的向洪顺是2020级在读博士生,今年是他在酒铺村的第四年。
第二茬稻谷收割在即,村民方桂叶没有在自家田里忙活,而是选择到华农创新基地帮忙。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,来这里干活有两个好处,一来更方便向高材生们请教种植技术,二来能额外赚一笔零花钱。
今年,在华农创新基地的启发与协助下,酒铺村开始链二产、延三产,探索再生稻的再生之道。“目前在建一个再生稻深加工项目,明年开始投产,以后村里就会不断上新再生稻产品。再生稻米、再生稻酒,技术再成熟一点还能实现米油加工、米浆加工。”除了产品,村党支部书记管杰还兴奋地“安利”了酒铺村的风景。“今年我们还在打造‘未来稻乡’文旅项目,将水稻高产与观光农业结合在一起。”
“一产是最重要的保证,你如果不种,二产三产都是空谈。华农的学生在我们这里搞研究、搞实验,他们就像军师,就像最强大脑,他能够引导我们村民技术越来越好、收入越来越高。”(来源:湖北农村广播,通讯员郭蜜蜜 陈钰 吕雷 朱思颖)
蕲春县青石镇大屋村探索“村民示范+能人引领+家门口就业”的庭院经济创新模式带来新成果。
5月30日上午,蕲春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、蕲春县科学技术协会、黄冈市生态环境局蕲春县分局等单位,在该县政府对面广场,开展全国第7个科普活动周宣传活动,为市民发送科普环保宣传资料、无纺布袋9000余份。